当前位置:首页 > 航天 > 正文

东方升起第一颗卫星

2019-11-07 航天

东方升起第一颗卫星
 
在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飞行 14 年之后,1971 年 4 月 24 日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第一颗卫星“东方红 1”号,标志着中国在太空占有了一席之地。
 
中国卫星飞翔太空,要从“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说起。钱学森生于 1911 年。1935 年自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远涉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 年 10 月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开始在美国著名航空航天科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火箭技术理论研究工作。他后来作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研究工作卓有成绩。1945年 5 月,他随美国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德国火箭技术发展情况。这时,钱学森已经成为有相当名望的火箭专家,在火箭设计中创立了钱学森公式。因此冯·卡门高度评价和赞赏这位中国科学家的学识和才能:“他在许多数学问题上和我一起工作,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像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能成功地把它与准确洞察自然现象中物理图象的非凡能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提炼了我的某些思想,使一些艰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
 
1955 年,钱学森怀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经过长达 6 年的不懈斗争,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钱学森回国不久,根据中国的现代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发展现代火箭技术的意见,并以奔放的热情投身到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中。他受命参与火箭研制的领导组织工作。当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发射成功之后,在对星际航行理论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的基础上,1965 年钱学森及时地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构想。他在一份建议中提出:“自苏联 1957 年 10 月 4 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科学院和五院对这些新技术都有过一些考虑,但未作为一项研制任务。现在看来,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进一步发展即能发射仪器卫星,计划中的洲际火箭也有发射载人卫星的能力。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必须及早开展有关研究,才能到时拿到东西。因此,建议早日主持制订研究计划,列入国家计划,促其发展。”他还具体提出在 1970 年或 1971 年发射 100 公斤重量的卫星的设想。当时在无任何外援和无外国技术资料的情况下,钱学森决心带领一批科技人员攻克空间科学堡垒。钱学森出类拔萃,为研制人造卫星计划中许多关键问题的解决贡献了智慧和才能。
 
1968 年 2 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领导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极端困难情况下,主张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卫星技术研究机构集中起来,大力协同,群策群力,集智攻关,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经过 4 年多时间的研制,1970 年初完成了卫星的总装测试和空间环境试验。为了使人们能在地球上用肉眼看见卫星,设计师采取在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入轨后,末级火箭也随着卫星在太空运行,并在末级火箭上加上“观测裙”,以提高卫星的亮度;为了让人们能用收音机收  
到卫星传回的声音,设计师在卫星上装上有《东方红》乐音发生器的转播系统。
 
1970 年 4 月 1 日,长征 1 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 1 号卫星同时运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发射前的装配、测试工作。钱学森亲临发射基地,认真仔细、一一丝不敬地指导测试检查,目的是达到“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极”的要求。当测试检查无误后,人们翘首盼望的发射时刻终于来到了。
 
1970 年 4 月 24 日,随着“发射”指令声下,竖在发射架上的运载火箭点火,发出震耳欲聋的隆隆声,在巨大火焰的簇拥下徐徐升空,载着东方红 1 号卫星直飞天穹。东方红 1 号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 493 公里,远地点 2384 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68.5 度,绕地球一周时间 114 分钟。卫星重 173 公斤,用 20.009 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能听到这激荡人心的乐音。中国第一颗卫星的重量超过了苏、美、法、日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而且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体温度控制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